本篇文章997字,读完约2分钟
新闻网北京5月17日(记者李鑫)根据中国乡村之声《三农中国》的报道,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经贸交流和文化交流,作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中心、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,中原地区的文化、风物广泛流传,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。
朱仙镇板年画,是中国板年画的鼻祖,构图饱满,线条粗简洁,造型古朴夸张,色彩鲜艳华丽。 朱仙镇的板年画主要分布在河南开封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,来自唐朝,来自盛清,一幅年画跨越了千年,走过了历史。
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唯一代表传承人,今年92岁的郭太运表示,由于所用颜料均为植物、矿物等天然材料,复制品以中国历史剧、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基础,朱仙镇板年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。
郭太运:朱仙镇木板年画在年画中被誉为先祖,但历史悠久,影响也很大,朱仙镇木版年画大部分寓意好,晋升发财,驱邪纳福。
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十分精湛:第一步选择优质梨木进行刻版,刻前用植物油在木板表面涂3~4次,自然冷却干燥后,用沸腾的热水冲洗。 的雕刻工具有雕刻刀、网缝刀、锤击等20多件。 年相纸以前多使用毛头纸,但现在多是自古流传的宣纸。 有些高级年画的人物眼睛、胡子、服装需要加入水墨、金粉、封面色9次以上。 在开封市博物馆,郭太运认真地介绍着里面的讲究和手艺。
郭太运:我每天都来,总是放不下这个地方。 即使现在错了我也会来。 我的九个孩子,这个也不来我也不来。 真的每天坐在家里也不行。 我回家吃饭,还心里老想着,在意我的年画。
历经千年历史,清末民初,朱仙镇木板年画衰落。 到1953年,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,开封年画陷入低谷,木版年画在市场上几乎见不到,工匠纷纷转行。
郭太运:这和过去不一样。 北宋那个时候很先进,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了。 这过去是过年来卖一块的,下雨刮风,明年他又来买一块。 现在收藏了,又送礼物,印了一张给社会保存一张,张三也有。 李四也有。 人不会再买了。 你卖给谁?
2002年,木版年画再次受到国家重视,并于以前流传。 2006年,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 年,朱仙镇木版年画申请了世界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些都是郭太运没有想到的,作为好工艺品,朱仙镇木板年画也吸引了海外游客的目光,凭借着“一带一路”的东风,郭太运从年画中消失的矿、植物色磨制的做法。
郭太运:收了三四所大学的本科生,都跟着我13年了。 雕塑什么都行。
标题:“一带一路中原文化”
地址:http://www.aqh3.com/adeyw/25398.html